狂犬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感染后的发病及死亡率为100%,是至今发病后无治疗措施的传染病,目前全世界每年有大约59000人感染该病死亡。其中亚洲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首位,在中国每年人的狂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世界第二位。因此,深入了解狂犬病毒的复制及发病机理、寻找感染早期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药物设计靶点、开发治疗性疫苗是狂犬病防治研究的重点和前沿。
由于技术难度,目前对狂犬病毒复制机制的了解知之甚少。南京农业大学免疫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细胞自噬在狂犬病毒复制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课题组利用动物和细胞模型,首次证明了狂犬病毒感染过程中BECN1与Caspase 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AMPK(AMP依赖的蛋白激酶)- AKT-MTOR及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的通路连接。在此基础上,证明了狂犬病毒通过其编码的磷蛋白P与BENC1结合,借助CASP2-AMPK-MAPK/AKT-MTOR信号途径激活不完全自噬,阐释了狂犬病病毒利用不完全自噬完成复制的分子机制。论文“BECN1-dependent CASP2 incomplete autophagy induction by binding to rabies virus phosphoprotein”于2017年2月23日在线发表于《Autophagy》(IF5years11.958)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农业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娟,论文合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免疫所顾金燕博士、胡伯里博士、粟硕博士,周继勇教授为通讯作者。这是自2015年以来,免疫所第二次在《Autophagy》发表研究论文。
文章链接: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5548627.2017.1280220
(免疫研究所供稿)